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实践培养新型人才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李沛霞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一只背包,装进了样本采集器及裂解液、反应酶试剂、冻干检测管、小型qPCR仪,让动物疫病检测从此告别烦琐、实现现场即时完成。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本科生团队研发的“动物疫病快检背包”,不仅帮助中小规模养殖户有效预防疫病,更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全国金奖。

近5年,该院学生共获得60项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奖,其中国家级30项、省级30项。这些成果背后,是一条以“产—学—研—赛”四位一体为路径、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实践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走在平度市一家养猪场的泥泞小路上,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周顺带着学生团队,一边查看猪群健康状况,一边记录养殖户提出的实际困难:“样本处理太烦琐”“检测条件有限”“一旦发病损失惨重”……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需求,正是学院构建“产业需求清单”机制的起点。

学院与温氏集团、新瑞鹏集团、青岛市森林野生动物园等30余家合作单位建立紧密关系,定期收集技术难题,形成“需求+项目”清单向师生发布。“企业痛点才是双创教育最好的‘活教材’”。周顺认为,双创教育必须打破高校与行业之间的壁垒。学生团队针对抗菌肽生产成本高、饲喂易降解等问题,通过基因工程与纳米包埋技术结合,研发出低成本、高稳定性的纳米微球抗菌肽生物制剂。该项目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荣获国家级特等奖、“擂主”。

为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脱节”的难题,学院推出“三导师制”,为每个双创团队配备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企业导师,分别负责理论夯实、技术攻关与市场落地。“三导师并进,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创业即能见效。”近5年,学院与企业联合举办“创业班”20余期,引入企业奖教奖学金50余万元,45%的毕业生成长为龙头企业技术骨干,97.96%的毕业生主动选择服务基层。

“创新创业不是‘额外课’,而是融入专业培养的‘必修课’。”学院副院长韩先杰介绍,学院打破传统课程壁垒,构建“通识+专业+双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设计了“虚拟认知—仿真操作—实体实践”三阶递进实践教学模式。在山东省动物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可通过电脑反复练习“大型动物解剖”“高致病性病原实验”等高成本、高风险实验项目,全程零风险、零损耗。待虚拟操作环节熟练后,再进入教学动物医院和校外基地开展完成真实操作,实现“先仿真、后实操”的无缝衔接。“过去因成本高、风险大难以开设的实验,如今借助虚拟技术,学生可安全、反复练习,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显著提升。”韩先杰说。

“把科研项目变成学生的双创‘练兵场’,让学生在解决真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刘拂晓教授正在实验室指导本科生王梦遥进行病毒鉴定实验。2025年,通过选拔进入刘拂晓教授课题组的王梦遥同学,与团队历时10个月攻坚,成功鉴定出“A型塞尼卡病毒顺式作用复制元件”,该项目不仅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还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学院持续推动教师将科研课题与学生双创项目深度融合。近5年,本科生累计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18项。与此同时,在“山东青岛生猪科技小院”等4个由国家三部委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平台支撑下,这些科研项目得以紧密对接产业实际需求,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一线的转化,形成了“科研实—践—应用”闭环。

竞赛成为检验双创成果的“试金石”和提升能力的“加速器”。学院的双创教育已形成“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服务”良性循环。面向未来,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将致力于以更精准的产业对接、更优质的平台支撑,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培养更多“懂技术、爱农村、爱农民”的兽医双创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农力量”。(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李沛霞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